先分再拆 垃圾減量過半
東南五環附近的西直河國際石材石藝大世界曾是個占地數百畝的石材集散地市場,市場騰退后開始拆除大棚。但除了拆除的設備之外,還有一臺移動式建筑垃圾破碎篩分流水線正在轟鳴作業,將堆積如小山的建筑垃圾粉碎成大小不等的骨料顆粒。
“骨料里的雜質明顯少了。”現場負責人胡秀江蹲在地上,捏起一把仔細看著說。
以前一拆除建筑,經常是稀里嘩啦推倒了事。但生活垃圾、家具和建筑垃圾混在一起,導致使用效率變低。
《意見》提出,要實現拆除利用一體化管理,實施建筑拆除和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一體化管理。現場拆除項目經理余成祥的工序也有所變化,比如得先把沙發、家具、雜物等生活垃圾分揀出來,再把塑鋼門窗、木材、鋼材等逐個拆除。這樣做的好處更在于,雖然說前端分揀任務量增加了,卻為下一個破碎環節提供便利,讓破碎后的再生骨料大大減少雜質,提高利用率。
“還有一個明顯變化是,形成的普通建筑垃圾數量能減少一半以上。”十八里店鄉副鄉長楊為民說。
垃圾再生 用于路基回填
建筑垃圾破碎成骨料后,下一步怎么辦?胡秀江計劃著,在破碎篩分流水線附近建一個制磚流水線,把這些細骨料深加工成步道磚等。
其實,建筑垃圾再生產品在本市其他地方已有應用。在大興西紅門鎮新三余村,2018年年初,就把已拆除的工業大院改造成為一處停車場。跟常見的停車場不同的是,這些停車位的地面是用建筑垃圾破碎后的再生骨料鋪成的。
整個停車場大約用了數千立方米的骨料。原來那些“無處安放”的建筑垃圾,經過資源化處理,再次利用的路越來越寬了。
西紅門鎮黨委副書記高國利介紹,建筑垃圾全部就地處理后,已生產225萬立方米再生骨料,其中有150萬立方米被用到路基回填、臨時道路鋪設、制磚等工程項目中。
據了解,目前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已制定現階段《建筑廢棄物再生產品主要種類及應用工程部位》,未來還將根據市場供需情況調整再生產品種類及應用要求。《意見》中要求政府投資項目,要率先在指定工程部位使用建筑垃圾再生品,并鼓勵社會投資工程優先使用。此外,市有關部門、施工單位、項目公司等也應積極使用建筑垃圾資源化產品。
引導產業 專項資金支持
2017年本市拆除5985萬平方米違建,2018年還將實施4000萬平方米違建拆除,短時間內將產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另一方面,目前本市有8條固定式建筑垃圾處理生產線、39條移動式生產線,投入和在建的生產線設計年處理能力在7140萬噸,但受分布不均、開工不足、設備維護等因素影響,建筑垃圾處理能力仍有很大缺口。
《意見》提出,為提高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效率和利用比例,各區可因地制宜建設1到2個臨時性或半固定式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設施,相關部門將會依法加快辦理手續。
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意見》還明確,“疏整促”專項行動資金可用于支持各區拆違建筑垃圾處置。同時,對資源化處置企業也可以按照相關規定,享受稅收政策優惠。
此前,建筑垃圾處理按照現行消納標準,為每立方米30元,由于標準不高,導致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對此《意見》明確,拆違建筑垃圾處理費用,應按照不高于現行建筑垃圾處理費標準的150%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