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此次北京市整頓“開墻打洞”的建筑垃圾都到那里去了呢?
據悉,北京市的建筑垃圾除了被運至全市38個專業填埋場消納之外,已經開始有一部分被運至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廠進行循環再利用。這個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廠即是北京市第一個正式規劃建設、手續齊全的建筑垃圾處置廠——北京市政路橋大興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廠。
據悉,北京市政路橋大興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廠日前已經完工并開始試運行。廠區目前占地120畝,建筑面積將近3萬平方米,設計產能為年處理建筑垃圾100萬噸,并具備每年60萬方再生混凝土和70萬噸再生無機混合料的生產能力。目前,工廠的預分揀車間里堆放的就是此前從新機場附近運來的建筑垃圾和大興區部分治理“開墻打洞”之后產生的建筑垃圾。
將這些建筑垃圾進行資源化不僅僅能夠消納這些建筑垃圾,節省至少10萬平方米土地,還能將建筑垃圾做成建材等產品,節約大量能源和資源。在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官網上,我們可以看到,目前,建筑垃圾經過資源化處置,可以制成9大系列、32個規格,包括活性微粉、再生細骨料、再生粗骨料、再生種植土、再生預拌砂漿、輕質陶粒、再生預拌混凝土、再生瀝青混凝土、再生預制構件制品等環保產品。
經過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廠的處置,北京市部分建筑垃圾將找到一個好歸宿。其優勢自不必說,機遇也是不言而喻。
僅僅有一個建筑垃圾資源化工廠還遠遠不能滿足北京的發展需求。據北京市城管委相關人員介紹,北京市將還要在豐臺、房山、海淀、朝陽各規劃一處處理基地,力爭使本市建筑垃圾規范處置率達到85%,資源化處置能力提升至800萬噸。
在北京市政路橋大興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廠之外,其他的一些建筑垃圾處置項目也正在如火如荼的推進過程之中。例如北京聯綠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的“建筑垃圾資源一體化項目”,每年處理建筑垃圾150萬噸,生產環保產品達9大系列50多個品種,具有發明和實用新型48個,實現了100多項關鍵技術創新,發布了142項建筑資源化相關標準,無論從技術上,還是體系上,都達到了領先水平。一體化工廠項目正蓄勢待發,等待著為城市提供服務。
競爭=企業實力+政策支持
就目前的北京的建筑垃圾資源化現狀而言,近年來北京市出臺了一系列接地氣的建筑垃圾資源化政策,例如北京市市政府印發的《關于全面推進建筑垃圾綜合管理循環利用工作的意見》等政策條例,但建筑垃圾資源化事業發展卻并不順利,北京市僅有一家正式規劃建設、手續齊全的建筑垃圾處置廠。
究其原因,缺乏重視、拿地難、沒有生產許可證成為其他建筑垃圾資源化企業難以投入生產運行的最主要原因,一些擁有國際領先技術的建筑垃圾資源一體化工廠被閑置。
在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發展初期,通過政府的手來幫助企業的成長是行業發展的關鍵環節。建筑垃圾資源化行業和其他新興的行業一樣,是需要從政策、管理、市場體系等多方面進行綜合管理的行業,建筑垃圾資源化行業同有些行業又不一樣,它所帶來的環境、社會效益相對來說周期較長,且因為技術含量很高,先期效益不明顯,推廣起來并不容易。只有在政府高層充分認識和了解之后,做出正確、有力的決策,并且有完備的執行系統和執行能力,才能夠促進產業政策的落地和執行,促進行業的發展。否則,政策只能是一張白紙。
建筑垃圾資源化行業的發展能夠帶來巨大的環境和社會效益,希望政府的高層能夠認識到這一點,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推動建筑垃圾資源化發展。建立一個完整的執行、監督機構和體系,促進政策落地。建立一個由決策者制定政策、行業專家來參謀,相關部門去執行的完整的執行體系。在執行上,明確主管部門,讓行之有效的部門去管理建筑垃圾處置行業,在監督上,規范相關法律體系,明確建筑垃圾處置的責任歸屬,將回收、生產、消費、監督各個環節都囊括其中,使得產業發展的每個環節都有法可依。扶持一批優秀企業發展是應有之義。
建筑垃圾資源化企業是環保企業,是幫助城市消納城市垃圾的,為城市排憂解難的。因此,政府要給予實質性支持,首先是土地方面,給予其合法的生產身份,至少是在市場化環境下能夠合法、正常的運營。在資金方面,應加大政策鼓勵支持,為建筑垃圾回收利用企業提供融資渠道,解決資金瓶頸,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促進行業的長期穩定發展。對建筑垃圾資源化企業提供稅費優惠,將處置消納建筑垃圾企業納入增值稅全部免除、減少所得稅的范疇;凡利用建筑垃圾生產出的材料和產品,國家應在稅收政策上給予優惠。通過撥款、低息和無息貸款等優惠政策,加大對建筑垃圾循環利用企業的政策扶持,鼓勵全社會利用再生建材或產品。
整治“開墻打洞”為北京市建筑垃圾資源化行業帶來新機遇,但其實不僅僅是在北京市,為提升市容市貌,我國其他各大城市的改造空間巨大。除此之外,例如,河北省雄安新區的建立、海綿城市概念的興起等也為建筑垃圾資源化帶來新機遇。因此,政府、企業要合力出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更好地抓住機遇,迎接更多新的挑戰。